看看曾国藩是如何管理企业的,只有智慧才能穿越时空
一些企业在管理中很可能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:要么是领导人大权独揽,容易造成决策失误;要么财权、股权、管理权更迭频繁,一些企业在这两方面都存在着问题。另外,从一些企业的内部结构来看,人员臃肿,签字程序漫长而无效。这些官僚习气,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在择人标准上和用人艺术上剑走偏锋。曾国藩家书中说过:世上怕的不是没有人才,而是用才的人不能正确使用人才。曾国藩曾经用八个字非常精辟地总结其经验:广揽、慎用、勤教、严绳缺一不可。“广揽”乃广泛招集之意,和我们今天经常到人才市场招聘殊途同归,虽然方式方法和渠道不同,但目的却是一样的;“慎用”即为任用要慎重,不可凭一时感觉,而要考虑所用之人的长短,并在作用时取其长,避其短,这一点和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多理论不谋而合;“严绳”实为一种比喻的说法,意为要用严格的法令、制度规范管理,这一点多数企业也能做到;“勤教”按今天的理解也就是经常培训的意思,通过培训使其改正错误观念,丰富知识,提高技能,从而更加胜任或者出色地完成任务,尽其职责,实现决策者和管理者的目标。
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也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,与当时清朝的正规军队迥然不同。第一个不同,它首先是有精神的团队,这种有精神的团队也被许多国外的学者,或者港台的学者称为中国第一支有主义的军队。曾国藩认为,“打造军队,首在拣选将才,而拣选将才,必求智略深远之人,又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,三者兼全,乃为上选。”对于治兵的才能,他认为不外乎“公、明、勤”这三个方面,如果办事不公正,赏罚不明,士兵就不会心悦诚服;如果不勤于职责,军营里的大小事务便会堆积,难以处理。同时,要不怕死,与敌人对阵时,才会身先士卒,士兵才能为你所用。同时曾国藩认为“治军之道,以能战为第一义”,假如攻城攻了半年,不小心被敌人突围,无法抵御或受了小的挫折,自己的名望就会毁于一旦。第二重要的是能爱民,第三重要的是让上下官绅都和睦。最说明“能战”的事件就是1862年的天京之战,当年,曾国藩调动湘、淮军7万余人分兵十路,包围天京。期间,曾国藩实施坚壁清野、挖地道、合围、各个击破等策略,历时一年多,攻克天京,可见其“执行力”非常强。选贤任能是每一个企业家都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。对曾国藩的成功作进一步的分析就会看到,曾国藩自出征以来,并没有特殊的阵战兵法,他的胸中也没有装下多少孙武诸葛之计。他靠的是“规”取大势,靠的是打硬仗,扎硬寨,而最重要的是一个“和”字。这也正是区别八旗绿营的最重要的一点。相比如此,今天的企业,在做好企业的硬件的同时,更应注重管理人的“艺术”,做到知人善任。其实,曾国藩在经营湘军中,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。开始与太平军作战交易,就屡战屡败,甚至不止一次绝望自杀。王闿运《湘军志·营利》中说,曾国藩“用将则胜,自将则败”,指出他在战役指挥方面并不高明,甚至不如其部将。这一点,曾国藩也直言不讳,他认为:他的成功的关键在于,他是一个成功的“自省”者。他在任何一个时期,都始终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针。他的成功,主要是借助于幕僚成功,他认为,一个人的思路毕竟是有限的。因此,在新旧体制中如何转轨,将自己放在怎样的位置上,自己要做什么,也就是说目标管理需要非常明确。
曾国藩和清朝政府的博弈中,他始终认为,他是属于笨拙的这一类,笨拙的人怎么成功了,他说很重要一点就是“诚”。在怎样突破政策的限制这个问题上,关键是要做到争让有度。咸丰皇帝在1853年12月到1854年,连续下了四次诏书,让曾国藩出兵援助武汉、黄州、安徽庐州,每一个地方出现危急的时候就让曾国藩出兵。但是曾国藩确实有自己一套,咬定牙根坚决不放松,四次抗圣旨。他在给清朝写的奏折中,讲自己为什么迟迟不出兵,因为自己现在担着很多骂名,自己还戴着孝,如果现在出兵了,在太平天国强大的攻势下以卵击石,别人会笑话他。由于当时清朝的各个地方势力正逐渐兴起,所以曾国藩分寸拿捏的非常好。一方面曾国藩对于朝廷应酬得当,另一方面曾国藩对于自己选择武才有着自己的四条标准。
第一条,要才堪治民,才能要能够治理人民。
第二条,不怕死,因为武臣是要打仗的,不顾及自己的身家性命,不顾及自己的得失。文人心窍重,而武臣不一样,武臣打仗时一往无前才能号令自己的手下,手下畏惧他的将才,就象畏惧法令一样,让士兵冲锋就冲锋,陷阵就陷阵。
第三条,要不积极于名利,一旦积极于名利往往就和自己的政绩、打仗的优劣挂钩起来,会和别人相互攀比,如果举荐他、提拔他稍微迟一些,就会心生怨恨。遇到不如意也会怨恨。还有跟别人争毫厘的人也不行。
第四条,要耐受辛苦,受得冷嘲热讽,身体不好的人不能用,身体不好的人精神越用越散。曾国藩对武臣在这四个方面有着明智的选择。
企业家作为领导,并不一定要比所有的部属更有才干,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将各有所长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,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。刘邦在夺取政权后与群臣有一段著名的“三不如”的对话:“夫运筹策帷帐之中,决胜于千里之外,吾不知子房;镇国家,抚百姓,给馈饷,不绝粮道,吾不如萧何;连百万之军,战必胜,攻必取,吾不如韩信。此三者,皆人杰也,吾能用之,此吾所以取天下也。”可以说这也是曾国藩烂熟于心,熟练使用的用人方式之一。